科學種田
朱老忠
在農村正經種地的知青,無不想著要“科學種田”。怎麼“科學”法?當然要因地制宜,沒有固定公式。可是往往事與願違。
老忠插隊那地方是小麥棉花產區,山上沒有灌溉條件,種那旱地棉花還真需要些道道。因此每年一到了種棉花的季節,縣社就會派人蹲點,這里指導那里示範,不管當地是個什麼條件,“遠道和尚會念經”,來的只要是個腦袋,誰都比農民會種地。
折騰來折騰去,民也勞了,財也傷了,時間也耗了,最終節氣不等人,于是“三天突擊,兩天掃尾”,又愛怎麼種怎麼種了。
年復一年,年年如此,連花樣都不帶翻新的。
更可惡的一次,在1973年的春天。小麥已經返青,突然來了一道命令﹕把小麥翻掉一部分改種高粱——新品種“三尺三”。當然,還派來了“工作組”。
要種新品種高粱倒是早說呀!去年種小麥的時候這幫丫的難道都還沒下出來呢?
老忠作為生產隊的保管,就是不肯開倉庫給“工作組”做飯的糧食,心想餓也要把這幫家伙餓跑了。可是政治隊長來給老忠做工作﹕“也怨不到這幫人的頭上,飯還是要給吃的,‘有殺罪,有剮罪,就是沒有餓罪’,判了死刑的也還不能限制人家吃飯嘛!”沒法子,最後老忠還是沒能頂住。
人家還有一番“理論”呢﹕種高粱產量高,一年就能“過黃河”。誰說高粱不好吃?小麥磨到最後的黑面,能比高粱的頭茬面好吃嗎?只要糧食多,不好吃怕什麼?我們只磨一、兩茬,剩下都喂牲口。有的是嘛!
服了服了!老忠半路扯個謊退出會場﹕不行了!肚子疼。
小麥到底還是給翻了。再過兩個多月就吃到嘴的麥子呀!就這麼糟踐了。
但事情還沒完,小麥翻了,“三尺三”的種子卻遲遲來不了。怎麼辦?一聲令下﹕“高粱不種了,改種玉米!”不必翻掉小麥本可以在壟間套種玉米的呀!這還讓人能不罵娘嗎?
這件事搞得挺大,最後有人告到運城地區,縣委被通報批評。但損失卻再也無法挽回。不是老忠告的,那年老忠造化還不夠。
老忠想要搞的,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把當地小麥的種植錯後一個節氣。根據是,當地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春凍——如果能讓返青時間晚一些就有可能躲過春凍。當然,這個設想影響重大,老忠也知道,多年形成的這樣的種植習慣決不會是沒有依據的。所以,老忠開始在自留地進行試驗,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不過,僅僅一個年份並不說明問題,然而後來的發展沒有能夠讓老忠最終證實自己的設想。
除此以外,老忠特別想用個五年的時間,從穗選開始培養適合當地情況的小麥新品種,也要以自留地為基地。這些規劃最終也沒有時間去實現了。在農村,困難的不是勞動,而是生活,是操持不完的日常瑣事。哪怕只有光棍漢一個人。沒有安居,哪有樂業?所以頂多去琢磨自己的自留地,生產隊的科學種田就只能依著那些吃商品糧的干部去亂來了。
1976年最後離開農村時,最深的感觸只有一句話﹕要想科學種田,當生產隊長都沒有用,唯一的出路是單干。
這句話曾經受到很多老同學的嘲笑,一直笑到改革開放以後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