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薄弱
朱老忠
筆者曾經對經典的勞動“腦”“體”之分提出質疑,認爲人是個整體,沒有獨立於體的腦和獨立於腦的體;任何腦的活動或勞動都要依賴體力的支援,任何體力勞動也必須動腦筋來完成;完全不用腦筋的畜力是“使役”而不是勞動,勞動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勞動只能分爲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不可能分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然而,對此發表見解的人極少,何哉?說得如此通俗,絕對不是什麽“曲高和寡”。
細琢磨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爲這是長期以來作爲大家思考問題基礎的一個經典,一旦離開了這個經典,大家就不能思考,造成一種無比尷尬的危機。正因爲如此,道理再簡明,經典也是思想家們所不敢質疑的。
然而可悲的是,經典的東西卻往往十分單薄,十分地不堪一擊。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數學中的羅素悖論。數學經歷了三次危機,這已是第三次,至今還沒完全得到解決。羅素悖論動搖了數學中集合論的基礎,人們無法否定這一悖論,但又不能承認——數學因此就全盤推翻,不要再學習、再發展了嗎?
爲了證明經典的薄弱,筆者在此再對一個經典提出質疑:
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政治經濟學中著名的“剩餘價值理論”。可是如果把資本主義社會抽象成:只有一個資產階級、只有一個無産階級而且沒有外交的國家——這是老馬分析問題慣用的方法,我們在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麽,如果無產階級付出了剩餘勞動時間,資產階級沒有付給工資,必然會造成:剩餘勞動時間生産的産品就會賣不出去。道理很簡單:無產階級沒有錢來購買。衆所周知,價值是一定要通過交換才能實現的,但剩餘價值因此就不能實現。於是資本家只好抱著剩餘時間生産的産品去跳海,什麽“資本積累”啦,什麽“再生産”啦,也就統統無從談起。
筆者沒那個水平,並非想以此證明剩餘勞動時間資本家也付給了工資,而只是提出這樣沒有一個政經老師能給出滿意答復的悖論,來質疑老馬的經典,這個被恩格斯佩服到了極點、吹捧到了極點的經典。
有些道理,明明不成其爲道理,但信仰了很久就難以擺脫,不僅馬列,什麽神啦鬼啦上帝啦都是如此。可是你說出大天來也休想叫人家不信,雖然人家駁不倒你,甚至可以當面承認你說得很對,但是離了這些被人家視爲經典的基礎的東西,很多人就無法思考。除非你有本事不讓人思考。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從理論上徹底駁倒”往往做不到,除非面對的是剛剛接觸有關問題的人。因爲要想讓長期按照這樣的方式思考問題的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按照你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是極端困難的,對方就總是採用所謂的“辯論手段”來跟你兜圈子、推碾子、挑刺、找轍,車軲轤話來回說,想方設法地維護他信奉的經典。
所以,懷疑自己賴以思考的經典,經過從信到不信的痛苦過程,如果不親身經歷是絕對無法想象的。筆者這種經歷過從信到不信的人,要想再信什麽也是難上加難。也因此懷疑那些以前聲稱信馬列,後來聲稱改信耶穌基督的人,以前和現在都不是真信——那不過都是無法擺脫的精神寄託(難聽點兒叫“枷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