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國葬日
論雷根革命
世界日報社論
今天,美國人民以虔誠肅穆的心情,向一位偉大而平凡的領袖,作最後的道別。第四十任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 1911-2004)於五日在洛杉磯病逝,享壽93歲。今天,美國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大典。
從首府華盛頓到西岸的邊城小鎮,觀乎民間對他悼念之熱誠,觀乎來自一百多國家元首、總理、和代表帶來的敬意,這是自1865年林肯總統國葬以後最感人的一場盛典。
雷根的偉大來自平凡。他沒有顯赫的家世,家族中沒有總統、大使或將軍。他的父親是小城商店裡賣皮鞋的售貨員。他沒有輝煌的學歷,並非哈佛、耶魯、史丹佛出身。歐利加學院至今仍與名牌無關。他由廣播員、演員而投身政界,歷盡艱辛,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美國的元首。
在兩任加州州長之後,雷根以壓倒優勢當選白宮之主。1981年他首度就職時,年滿70歲,是美國歷史上最年長的總統。然而,他充沛的活力與熱情,卻代表著美國蓬勃昂揚的青春。
雷根退出政壇已經15年,受老人癡呆症所困,不聞世事亦已10年。美國人為何至今對他情有獨鍾,懷慕不已?
首先應歸功於他那既平凡又卓越的人格。他熱誠坦摯,謙和大度,堅持信念,終身不渝。既是「偉大的溝通專家」,更能虛心傾聽不同意見,大家都覺得他是值得信賴的好人,雖然他也可能作錯事。他崇信上帝,敬天愛人,似乎迂闊落伍。但在社會價值面臨解紐的今日,反而更凸顯出他極不平凡的影響與價值。他重新喚起了美國人的自信、自尊和自愛之心。
第二、在國際關係上,他以堅實的國力為憑藉,對抗廿世紀最大的災難──共產主義勢力。他在英國國會中演講時的名言,「共產主義必將埋葬在歷史的灰燼中」,當時引起的反應是疑信參半。到了1990年代之初竟成為千真萬確的現實。前蘇聯解體,東歐共黨陣營自由化,柏林圍牆被推翻,象徵著共產邪惡帝國的總崩潰,共產神話的死亡。雷根的堅定反共政策與自由民主號召是最重要的關鍵。他完成歷史性的功業,卻未發一槍一彈。這正是「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最佳證明:自由民主壓倒了專制獨裁。
第三、更為重要但至今尚未受到充分理解的是,雷根在政治上大開大闔的作為,確已發生了「革命」的作用,改變了美國政治的軌道,領導國家開拓新的前途,在這一點上,雷根與羅斯福的貢獻可以媲美。
1930年代,美國遭逢空前的經濟大恐慌,整個社會體系有崩解之虞。羅斯福振臂高呼,銳意興革,「新政」(New
Deal)把政府的公權力發揮極致。「大政府」不僅挽回了大恐慌的狂瀾,而且矯正了若干積習難返的缺點。社會福利與人權平等,都是最令人稱道的成就。
然而,到了1980年代,世界局勢與美國國情都有了重大變化,受科技進步之賜,美國追求成長(Growth),重於仰賴政府。雷根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問題之所在」。這是「雷根革命」與「新政」的最大不同。
當然,流行了半個世紀的政治觀念,不會在朝夕之間完全改變。雷根在八年總統任內,預算未能平衡,國債反而倍增,政府未能精簡,機構反有擴增。
但他所倡導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所謂保守與開明的門戶之爭,在政壇和學術界雖在繼續進行,自80年代以後,選民對於過分激進的政見往往排斥,對於溫和穩健的主張往往支持。連柯林頓也要高呼,「大政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雷根曾說,「在美國,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他引述艾瑪森的詩句來形容「美國是明日之土」(America
is the Land of Tomorrow)。永遠要朝前看。
雷根要弘揚民主自由的功業,把樂觀進取的精神普及人間;今天,所有愛慕自由的人誠心祝禱,英靈不朽,永遠安息。他的大名將成為「明日之土」的歷史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