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後遺癥
王友
昨天“超級女聲”落幕,我這里沒有電視,說來是一點說話的份兒都不應該有的。不過由于網絡上相關新聞很多,並且我們單位的同事們簡直為這個節目無比瘋狂,整個局域網都是各位評說“超女”的,我也就跟著窮開心了。
今年到現在為止出了兩件大事兒,一件是“芙蓉姐姐”,一件是“超級女聲”,都是讓憤青們忍無可忍的小資暴動,都是和國家大事兒、和中央政策無關的平民快樂,而“超女”具有如此高收視率又怎能說不是國家大事兒呢?連國電總局和中央電視台都參與進來了,平民的大事兒就是國家大事兒,溫總理說“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是實事求是的,胡主席說“要與時俱進”也說明了領導人們對平民大事的關心,要保持走在群眾前面,要保持黨的先進性,那就要對人民群眾的大事而有所重視,要走群眾路線,這是民生問題。
人們在找樂兒,屬于平民的樂子可能在嚴肅的人眼里看是不可理喻不可思議的,因此有人說這些惡俗,有人說超女沒品位,但這是個樂子,搞學術的搞科研的人們你們能提供出來嗎?莊子說﹕每下愈況,說的是調查研究事物要從基層搞起,不過也可以認為是一個普遍的道理,用我的一個朋友來解釋說就是“越是膚淺就越快樂”,聽上去這有些傻逼哲學,不過從很多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的頌揚皮肉之歡的內容來看,人們確實在業余時間樂于去追求膚淺,從中吮吸快樂。我想還是那句話,“‘俗’,僅此一字最好”,什麼這個主義那個思想,不管學術方家給他們繪上了多麼耀眼的光環,這些對平民的影響仍然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有影響,也是人們把它們給俗化了之後才得以形成的,若不俗化,它們也僅僅是一堆文字而已。“俗化”的本質是“消化”,如果上層水平的人物因此而鄙視群眾的話,那就只有消化不良了,那就只能吃尼采再拉尼采吃叔本華再拉叔本華,那就只有“教條主義”一條路可走了。
人民的生活條件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在慢慢提高,人們的“自我快樂觀念”也在逐漸覺醒。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生活貧困的人們佔大多數,這些享樂是根本無法可想的,人們關注的是中央的政策,關注的是建設四化發展經濟,關注的是致富,當時人們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過得比他們好,而現在不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希望的是自己這一輩子能夠過得更好,這個自私嗎?這個渺小嗎?雖說如此不憂國憂民,隔江尤唱後庭花,但這才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理想啊,人們安居樂業怡然自得。當然,這些現在做得還遠遠不夠,不過今年發生的這兩件大事兒使我對祖國的前途是抱有正面信心的。
人們自己有了自己的偶像,嗓子里有了自己的歌曲自己的話語,不問天下,相忘于江湖,這本身就是精神繁榮的表現。非要去相濡以沫干什麼呢?還有很多很多人沒有達到這種狀態,這真正是國家社會應該操心的事情。
我剛才上google查“超級女聲”約有1,700,000項。查“毛澤東”約有1,200,000項。查“鄧小平”約有1,100,000項。查“三個代表”約有928,000項。查“劉德華”約有916,000項。查“芙蓉姐姐”約有944,000項。查“木子美”約有425,000項。查“朱老劍客”約有899項。(注﹕這是用“……”號查整詞得到的結果。)
媒體圍繞超女最後的三朵鮮花出現了幾個新詞,“玉米”、“筆迷”、“涼粉”,分別指的是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的擁躉,很有意思。和同事聊到了超級女聲,我的那個同事也很少看電視,但對這些登台唱歌的女孩子們如數家珍。不管人們是否喜歡這個節目,人們對這個節目都是關注的,因為這是平民運動,不是從港台來的遙不可及的歌星,也不是新聞頭條里的人物,他們是咱們身邊兒的人。人們關心的是和他們一樣的人。
此評論標題用“征”而不用“癥”,是因為我要講的是“征候”,而不是“病癥”。人民沒病,誰有病誰自己知道。
有“超人”一說,電影小說動畫片都有,超人的妹妹後來人們叫“超女”,還真像阿堅在一篇兒文章里說到的﹕“男人是人,女人是女,我可沒說女人不是人。”當然這個跟本文沒啥關系。現在超女果真“超”起來了,我感到要是阻止遏制那就是反國家反社會反人類的,是具有恐怖主義思想的,這種東西也不用推波助瀾,只要順自己的本心去做或參與或不參與就是好的,這樣才能使整個事情的發展客觀的表現出人們的心靈來,比如說我就沒發過短信去支持哪個超女。當時網友“薔薇”還??我說快發短信支持李宇春,我說我要是發了就是侮辱人家了,自己不發自本心的去敷衍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侮辱別人的,我也算是隨著廣大觀眾一道覺醒了吧。
我希望超女後遺征能夠持續下去,發揚下去,這才是人民當家作主啊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