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未宣布的台獨與戰爭
筆鋒
北京聲言不歡迎甚或制裁綠色台商,顯示北京官學兩界在對台政經政策方面已有共識﹔陳水扁「未宣布台獨」,北京「未宣布戰爭」,兩岸關係的最壞結果已有可能以一種微型方式展開。
自從「五二零」陳水扁連任就職後,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即持續升高,這是兩岸新的不穩定階段的開始,整體情勢是否會導向更大的敵對甚或衝突,已不容輕視。
因此,五月二十日的國台辦發言人明言不歡迎挺綠台商,其後《人民日報》海外版又點名挺綠的台商大老許文龍,北京社科院學者發表論文,直言「不排除對台灣經濟制裁」。這一連串針對挺綠台商所發表的言論,從深處看,未嘗不是當今大陸學官兩界某種態度的顯露。最近台灣股市為了「經濟制裁」而狂跌,企業大老如王永慶、張榮發、辜濂松等人也特地走訪大陸各地,顯示出他們對時局變化的憂慮,許多人已感到了兩岸間的不祥徵兆。
而兩岸的敵對升高,如果我們核對一下陳水扁的「五二零演說」,以及北京方面提前回應的「五一七聲明」,當即不難知道它的真正原因。在「五二零演說」裡,陳水扁假裝兩岸問題的複雜性已不存在,因而只談「和平」,在邏輯上這意謂著他已不明言的將台灣獨立視為一種已存在的事實,「五二零演說」等於是「未宣布的台獨」﹔北京方面透過美國管道看到了這份文件後,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政治語言遊戲裡所暗藏的企圖,「五一七聲明」的措辭嚴厲,等於是「未宣布的戰爭」的開始。「未宣布的台獨」和「未宣布的戰爭」,兩岸關係最壞的結果已有可能以一種微型方式展開。而經濟則無疑是衝突的最大前沿。
目前台灣最嚴重的矛盾,乃是政治目標與經濟目標相互違背。在政治上要和大陸愈走愈遠,而經濟上則要愈走愈近。而政治目標與經濟目標相悖的這種特性,固然讓台灣過去有所獲得,但這樣的矛盾卻也未嘗不是台灣最大的脆弱點,一旦經濟目標與政治目標的矛盾公開破裂,則兩個目標都會大大的受到傷害。
因此,正是台灣有著這樣的脆弱點,最近期間以綠色台商為焦點的放話和動作,都不可能只是一時情緒的顯露,而應看成是某種戰略共識的正在形成與展開。過去長期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當然讓雙方皆蒙其利,但台灣出口有百分之三十四點五以大陸為終點,去年大陸台??
匯回的利潤已達至台幣一百五十一億,而從一九九二年起,台灣的國際收支若扣除來自大陸的順差,則台灣即會淪為赤字。所有的這些,都顯示出相對而言,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的重要,又是它的脆弱點。隨著敵對的升高,在這點上來形成戰略介面,當然也就不值得意外了。
其實,大陸方面點名綠色台商,最近並不只是奇美一例而已。台灣工業總會最近組團訪問大陸,它的綠色顧問即未獲簽證﹔綠色成分極強的台灣中小企業協會會長,也同樣未獲簽證。儘管最近期間,像王永慶漳州電廠擴大機組等皆獲通過,讓兩岸經貿看起來好像仍有進展,但就整體而言,由於政治敵對升高,台灣大筆軍購六千億台幣,而大陸則不斷對台商點名,已讓人充分感覺到兩岸山雨欲來的氣氛。
對於這樣的發展,任何人都心以為憂。兩岸的衝突與摩擦,無論發生在軍事,政治或經濟上,都使人不樂於見到。台商長期以來,對大陸投資上千億美元,貢獻中國大陸GDP
的百分之三,出口貿易的百分之二十,以及高科技產業出口的百分之七十,而今日他們卻因兩岸政治的杯葛而面臨考驗,這當然不是他們應當身受的。一旦兩岸形勢更加惡化,演變為經濟制裁或軍事摩擦,則兩岸經貿必更受害。儘管綠色政府可以放話說,若大陸不歡迎,台商可以轉向東南亞,但由台灣過去李登輝時代「南向政策」的鎩羽而歸,卻也顯示出經貿投資的方向改變,絕非那麼容易。這也顯示出,當兩岸經濟問題開始嚴峻的時刻,如何改變兩岸政治,或許才是關鍵。
而要改變兩岸的敵對,牌永遠在台灣的這一方。近年來,台灣獨派當道,以「恨中」、「去中國化」、「愛台賣台」作為訴求,在島內煽起民粹主義,對外則不斷向北京挑釁。這是一種政治上的「衝突邊緣論」,利用衝突的緊張來收割政治上的利益。而過去的表現,也確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也正因為這種技術不斷施為,他們自己已找不到可以回頭的路,就這樣帶著台灣人民,台商,盲目地奔向那不可知的未來。
面對兩岸經貿形勢的可能惡化,甚至不無可能更升級為軍事上的摩擦,兩岸當然應當有智慧來趨吉避兇。但更重要的,乃是台灣百姓與台商已應有所覺悟,不能像過去那樣被政治拖著盲目向前,而應讓台灣的經濟目標來主控政治目標,拓展台灣的經濟與生活空間。過去人們習慣了的兩岸低密度緊張有可能過去,各類高密度的緊張將紛至沓來,這才是該警惕的地方。(原載《亞洲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