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長 (二)
張 青
許多父母都一直認為﹕孩子是被教育的,而父母則是當然的教育者。其實,很多時候事情卻是相反的,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和善良教育了我們這一代成年人,讓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從中明白了,領悟了不少道理。
夏天,我和兒子在紐約碼頭等船的時候,突然聽見有人用小提琴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太新奇了,我們順著聲音尋去,見到一位正在街頭賣藝的老美正在拉國歌,有不少人圍著聽得滿認真。一曲拉完,兒子拉住我說﹕“媽媽,我能不能給他一點小費,他拉的是中國國歌!”我當時被他的真情感動了,中國國歌是一年多以前我在中文課上所講的一篇課文,記得那次課上,那些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提的問題多得不得了,我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地講給他們聽,那種學習的氣氛和踴躍至今讓我難忘。誰說他們不愛中國?很多時候他們比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還要愛中國。當中國有了創舉,他們的興奮;當中國又贏了一場國際比賽,他們的激動;當中國輸了比賽,他們的沮喪;當他們看到中國人做出有損中國人顏面的事,他們的憤怒;……他們的表達是那麼直接、強烈,一點也不會掩飾。多麼可愛的孩子!他們僅僅就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瞧得起中國,瞧得起中國人!而這一切決不僅僅只是這些孩子們的事,而是我們整個民族的事,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努力要做的事。
這些生長在中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夾縫中的小孩子,他們學得很辛苦,因為他們要付出美國孩子一倍或幾倍的努力;他們活得也很辛苦,因為他們每天不但要面對來自學校、社會上的種族壓力,還要面對來自家庭說教的壓力。在這種雙重、多重的壓力下,他們能處理得那樣得體、那樣圓滿,實在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感到欣慰。同時,我們也確信,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習中和交談溝通中,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們都在看、都在聽、也都在學,這就是聰明孩子的所在。他們對許多事情都有他們獨特的見解和認識,不能忽視他們,也不能總是責怪他們,更不能看不起他們。他們才就是美國、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
我的學生個個都是出類拔萃,他們在家里是聽父母話的好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在學校不但門門是“A”,還要甩開各種歧視,為他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遺余力地努力奮斗著,小小年紀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爭取各種機會表現他們自己,表現這個民族,我們做父母的有時還真不如他們。所以成長不只是孩子們的事,我們需要和孩子們一起的成長。
看看王瑾琳的作文,一個才滿12歲的小姑娘在剛剛進入的陌生環境中,為了心願和理想,勇敢地參加學校學生會的競選。在失敗中她沒有氣餒,沒有服輸,她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不僅如此,她還從中總結了經驗,認識到競選、競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一切,不都正是我們做父母對孩子的希望和我們平時要教育和指導的嗎?要相信他們,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不會辜負我們,也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孩子的作文有許多感人之處,字裡行間的天真、勇敢、幼稚和真情讓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不也在教育我們嗎!
記一次選舉
作者﹕ 王瑾琳
(女) 12歲 (1999年10月)
上個星期,我們的初中需要四位七年級學生代表做學生會成員。在二十二個候選人中,我就是其中一位。我多麼希望大家都投我一票啊!我想把學校弄得更加美好、快樂。我會讓同學們更加喜歡上學。
星期四下午,所有的候選人都擠到一個教室裡,一起等著結果出來。教室裡安靜極了,每個人都在緊張地等待著。我能感覺到大家的心在蹦蹦跳。開始宣布名單了,前三名我都認識。到了最后一個人時,所有的人都屏住氣,教室裡一時好像空氣都不流通了,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得到。“Kandlas
Anders!”播音員又說出了一個我不認識的名字,……
咳!我這次沒有成功,失敗了。可是我從這次經驗里學到了許多知識。這一次,我沒有足夠地發動同學,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下一次,我得做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演講,留給同學們一個更好、更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我一定會成功的!
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世界需要競爭,從競爭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這樣世界才能變得更美好,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