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中學和中學生
--攜兒回國探親感想之三
張青
自己上中學時的印象實在不太深,因為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到處都是亂哄哄的,好不容易才上了幾天課,就全又被發配到工廠農村的廣闊天地去接受無產階級的再教育去了。現在想起中學的日子,除了學工、學農、軍訓,就是一天到晚背得滾瓜爛熟的“老三篇”,當然,也有好玩兒的時候,就是上語文課時大家爭當“刁小三兒”、“一撮毛”角色的情景,那時的語文課本除了毛主席詩詞,就是樣板戲劇本了。
幾十年過去了,風華正茂屬于兒女這一代了。他們聰明、好奇,什麼都想看一看,什麼都想試一試。這幫在美國長大,卻又生在福里不知福的孩子對中國的印象總是讓我們感到莫名其妙,有時甚至哭笑不得,就算是想給他們一點“教育”或“指點”,也是無從下手,因為找不到比較點和立足點。不如利用這次回國探親給孩子提供一個機會,讓他親眼看一看,親自比一比。
12月21日,天氣晴朗但寒冷無比,我們來到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這是一所擁有初中和高中的全國重點中學,就是文革前赫赫有名的北京師大女附中。校園並不算很大,但在那有限的面積上校舍、操場排列得緊湊合理,一點兒也不顯得擁擠。兩千多名師生工作學習緊張有序。
我們一走進校園,就立刻被那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氣氛感染了,好熟悉的氣氛。學校的學生統統穿校服,男生穿藍色,女生穿紅色。藍紅相映,把一張張朝氣蓬勃的笑臉襯托得更加燦爛。我們看到孩子們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跑步,笑聲、歌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你在那里能夠很深切地感受到一種不斷進取,力爭上游的氣氛。它能讓你感覺到中國未來和希望將是美好的、輝煌的;它讓身邊的兒子精神為之一振,好新鮮的感覺,從來沒有過的。我們邊看邊繼續往前走,迎面走來的一群群快樂的師生,學生們簇擁著老師,有說有笑,親熱的就像是一家人。我們還注意到校園的清潔,不論是在操場上還是在道路上都找不到廢紙拉圾,粘在地上的黑色口香糖,用過的避孕套……。幾分鐘之內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立刻就找到了感覺,找到了比較。那里找不到美國校園里常見的那種頹廢、結幫聚伙的現象;找不到褲子系在屁股下,褲襠甩在膝蓋上的男孩;也找不到濃妝艷色的女孩,更找不到當眾抽煙吸毒、擁抱接吻的學生。
我們參觀了學校的圖書館,計算機控制中心,自然博物館,化學、物理實驗室,外語電化室和電腦教學室,還參觀了學校的室內游泳池,教師的辦公樓……。學校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條件實屬上乘,即使在美國,最好的公立中學也難以與它相比。我們參觀電腦教學室時,正趕上一節電腦課,兩個學生一台電腦,同學們正在學習怎樣設立網站。兒子對此是贊不絕口。北京中學的教學系統非常嚴謹,教學質量把握得十分嚴格,更何況這所全國重點中學了。
聽介紹﹕至少十年以來,該校大學升學率為100%,其中90%是全國重點大學,而其中的1/3是進清華、北大。當然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重點中學,就美國而言,也有很多很棒的高中。但美國高中生上大學的機會要比中國高中生多得多,單就考試而言,美國高中生有很多次高考的機會(SAT),他們可取最好的成績報考大學;而中國高中生僅有一次高考的機會。所以中國的100%
升學率要比美國的100%
升學率難得多。可想而知,這所北京中學的教學大綱、教學系統、教學管理、教學條件、教學設備,以及教師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都是最好的。
十點整,我們來到初二實驗班,參加他們的一節英文課。所謂實驗班就是用英文教學的實驗班,當初考慮到兒子中文水平有限,萬一踫到“之乎者也”,不僅會騰雲駕霧,還會耽誤了時間,才決定上他們的實驗班。兒子正好剛滿13歲,和班上40
多位同學年紀相仿。聽老師講,這些同學一聽說有一位從美國來的孩子要和他們一起上一節課的時候,他們就央求老師把這堂課完完全全地交給他們自己上。這位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學校做過一年教師的班主任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他們,同學們為了這一節課,興奮了許久,也準備了許久。他們自編、自導、自教、自學。上課形式非常活潑,我和老師坐在教室的后面,看得津津有味。他們的這一堂課有自我介紹,講笑話故事,自由提問解答,專題小組討論,還教了一陣打太極拳……,看得我是眼花繚亂。他們上課形式活潑、氣氛活躍,而且從始至終他們都講英文,和美國學校沒有什麼兩樣,兒子如魚得水,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彼此交談甚歡,有問必答……。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在下課鈴聲中,全體同學起立為他們的新朋友唱了一首送別的歌。我們真的非常感動。
離開了初二實驗班,我們又走進了高一實驗班,這是為了讓兒子體會一下與他同年級的中國高中生的課程。這一次,他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的后面,與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上了一堂中國式的英文課。當然母語就是英文的兒子對這堂英文課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但對那些哥哥姐姐們提出會不會和他們一起上數學、物理課的問題感到無比興奮,可惜我們時間非常有限。在高一實驗班里,給兒子的印象是中國的高中生都非常聰明,相對美國的高中生,他們幾乎每位同學對未來和前景都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他們的成熟體現在對學習的主動和自覺上;他們的聰明表現在對知識的需求和索取上。他們善良、友好,是非常棒的一代人。
坐在汽車上,回頭望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大門,回想著剛剛發生的事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兒子還要去“上學”,他喜歡北京的中學,喜歡北京的中學生。當然我們還會再去。
02/2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