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挪威增光的諾貝爾和平獎
茉莉
隨著中國人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呼聲日益高漲,一個人們經常犯的錯誤也就突出起來﹕不少人以為和平獎與文學獎等其他獎項一樣,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很少有中國人能搞清楚﹕為什麼唯獨和平獎由挪威頒發?
諾貝爾本人生前從未公開解釋,為什麼他要在遺囑中,特別委托當時屬于“瑞典聯盟”的邦國挪威來頒發和平獎。據說,當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為此很不高興,他曾召見諾貝爾的侄子,要求諾貝爾親屬阻止這一遺囑的執行。
對于這個問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緬懷和平獎百年歷史時,很自豪地解釋說﹕因為諾貝爾認為當時的挪威比瑞典更民主,還由于諾貝爾熱愛挪威的偉大作家易卜生。
筆者認為,挪威人這樣的解釋,只能說明他們的民族自我感覺太好。雖然一百多年前的挪威已經有了一個民選的議會,算是比較民主,但它仍然是在瑞典君主政體的統治之下,又能比瑞典民主到哪里去?盡管諾貝爾喜歡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但他一生最崇拜的作家是法國文豪雨果和英國詩人雪萊,為什麼他不把和平獎委托給法國和英國呢?
追溯當時的歷史情形,再聯系諾貝爾本人的日記,我們可以斷定﹕諾貝爾之所以把和平獎委托給挪威議會,是因為當時挪威人鬧著要從瑞典獨立出去,眼看兩國可能發生軍事沖突,諾貝爾在日記中寫道,他希望兩國人民和睦相處。把和平獎單獨委托給挪威,是諾貝爾盼望和平的一片心意。
1905年,挪威和平地脫離了瑞典聯盟。獨立了的挪威,由自己的國王出席和平獎頒獎儀式。雖然在記憶中,挪威人仍然沒有忘記當年瑞典強迫他們與之聯盟的屈辱,但是,對于諾貝爾這樣一個偉大的瑞典人,他們充滿了感激。正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和平獎,使這個有著積雪高山和峭壁峽灣的小國,能夠為世界所重視,使他們能有一個機會,和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們討論和平問題。
在和平獎頒獎歷史上,政治家經常是和平獎光顧的對象。導致最大爭議的一次頒獎,是1906年的諾獎頒發給了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羅斯福雖然在調停1905年日俄戰爭方面有所貢獻,但是,1898西班牙與美國交戰時,羅斯福曾率領美國騎兵團入侵古巴。就在獲獎的同一年,羅斯福還在采取強硬手段對加勒比海用兵。其次是
1973年,頒獎給對越戰應當負責任的兩位政治家,即美國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壽
(後者拒絕領獎 ),曾經引發歐洲左翼人士的激烈批評。
和平獎雖然沒有挑選最佳得主和最差得主,但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常務秘書隆德斯塔(Geir
Lundestad)在《諾貝爾和平獎一百年》中指出﹕1936年頒獎給德國記者奧西埃茨基(Carl
von Ossietzky),是和平獎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頒獎,當時卻是備受爭議的一次頒獎。奧西埃茨基由于反對德國軍備成了希特勒的階下囚。頒獎給一位良心犯,既開創了“干涉內政”的先例,又使得和平獎帶有更濃厚的保護人權的色彩。用1971年和平獎得主、德國總理勃蘭特的話來說,頒獎給奧西埃茨基,“是對掌權的野蠻主義的道義上的戰勝”。
無可擺脫政治色彩的和平獎,在相當程度上堅持了歐洲的人道主義傳統,如先後頒獎給人道組織紅十字會、國際特赦、國際掃雷組織、無國界醫生和一大批人道主義者。今年頒獎給聯合國及其秘書長安南,是這一傳統的繼續。
百年和平獎的最大疏漏,是沒有頒獎給印度的甘地。盡管從1937年起,甘地曾連續三年被提名,1947年再度被提名,但是,評委卻很可能礙于挪威與英國的友好關系而加以排斥。1948年甘地遇刺後,評委曾一度考慮死後頒獎,但終于有所顧忌而成為永遠的遺憾。今天,甘地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二十世紀非暴力抗爭的象征。
從頒發諾獎“為挪威增光”的喜悅,到正確理解諾貝爾遺囑以及他心目中的和平概念,挪威人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歷史證明,和平獎不但給挪威增添了色彩,也給血腥的二十世紀以不少人類良知的啟迪。
2002年1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