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記者遊台灣
張筱雲
如果不看地圖,海水就是海水,無論大西洋、印度洋、北海、地中海,就肉眼觀察,應該都差不多,但是,沒見過太平洋的德國人無法茍同,硬說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你看!太平洋有深淺變化,藍的方式、層次也不一樣」,雖然他們拼命費勁解釋,還是認為是「太平洋情結」作祟成份居多,所以,不排除有刻意美化嫌疑。總之,遊覽車從東北角南下後,車上便瀰漫一股蠢蠢欲動的興奮味道,德國人心心念念惦記:這是「世界第一大洋,不一樣的,因此,「太平洋海水裡游泳」成為眾人沿途最大心願,怕這些人找機會就往水裡跳,造成一個個溼淋淋上車局面,導遊不斷安撫:「忍耐一點,過兩天到墾丁就有機會了」。
這個德國記者訪問團一行八人,應國內觀光局邀請,都是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的「劉佬佬」,德國人不習慣台灣趕鴨子似的遊覽方式,起初,經常為了等候「遺失的一頭羊」而耽誤行程,幾天後已逐漸適應導遊的喊話公式:「下車拍照十分鐘」、「五分鐘上廁所」、「兜轉一圈二十分鐘」,再加上不時跟梢提醒,出狀況的機率大為降低。到了墾丁國家公園,台灣的最南端,雖然一下車便覺得有看頭,但仍十分合作,一、二十分鐘後,全部自動往停車場方向邁進,走著走著,發現不知何時隊伍行進速度慢下來,像腳底生根,都停在路邊對迎面行來的年輕小姐忘形地行注目禮,嘴裡不斷嘖嘖稱奇:「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大太陽下居然有人打傘?!」。國情不同,對德國人來說,傘只有一種功能,即,用來遮雨。這些洋包子看傻了眼,機靈的記者有拿起相機拍照的衝動,又擔心失禮,正猶豫不決,小姐们已經主動擺出各種姿態讓他們拍個夠,其他記者見良機不可失,立即一擁而上,剎時間喀嚓喀嚓之聲不絕於耳,皆大歡喜,小姐们過足明星癮,德國記者们連連稱讚:「台灣小姐真大方,在德國要是對著人隨便亂拍,恐怕早就吃不完兜著走」印象又加分,賓果!
德國記者來自阿爾卑斯山下的巴伐利亞邦,由於不靠海,吃海產的機會絕少,團裡的海鮮迷行前便雀躍:「光來這裡吃魚蝦螃蟹便值回票價」,有人甚至認為「太平洋裡捕出來的魚蝦味道大概不一樣」。安排大快垛貽的第一個站是南方澳,餐廳裡,每上一道,便引起一陣興奮的驚呼,不待招呼,立刻四面八方不約而同舉箸搶攻,桌上的活動圓盤旋轉飛快,大家互不相讓,吃到最後一道,侍者送上特大號魚頭燒湯,突然四下一片沉寂,統統客氣起來,德國人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鍋裡十幾個魚頭,清一色的白底,嵌入晶瑩光滑、圓溜溜、黑白分明、無辜的大眼睛,一看即知非常新鮮,好說歹說勸進,沒有人敢動筷子。「這是本地特產,膠質豐富,快吃!很補的」「牠,牠,……一直瞪我」「魚已經死了不要怕」,你看我我看你,沒有敢上陣,最後,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懂事,德高望重的施耐德先生抱著必死決心奮勇打前鋒,他努力裝作若無其事舀了一碗,喝了湯,還把大眼睛嚼一嚼吞下肚,大家不可置信地看老先生壯烈犧牲,事後,不但沒有跟進者,有人竟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的施耐德先生大概幾個月沒吃飯了」這頓海鮮大餐的結局是,大家掏出相機猛拍存證,免得回去講了沒人相信。
參觀故宮博物院是國外觀光客的必修課,當天不知是何黃道吉日,到處人潮洶湧,除了慕名前往的外籍觀光客,還有許多中小學生,擠在大小蘿蔔頭當中,一片人聲鼎沸,猶如置身菜市場,雖然老師努力維持秩序:「安靜一點,大家要守規矩,外國人在看呢!」但是,無法抑制小朋友出門郊遊的興奮心情,吱吱喳喳熱鬧滾滾,德國博物館門可羅雀的時候居多,見識這陣勢,連聲佩服:「台灣人對文化藝術真是狂熱!」。
三月三十一日,難忘的一天!遊覽車開進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夜宿晶華飯店,旅館旁邊的吊橋馬上吸引德國記者注意,下午兩點半多,一夥人迫不及待走吊橋,在德國,這種搖搖晃晃的吊橋極其罕見,因此倍感新鮮,有童心大發者,不肯規規矩矩走路,橋上蹦蹦跳跳來回跑,幾分鐘後,吊橋愈晃愈厲害,終於有人不滿抗議:「拜託搖小力一點,玩笑開得太過份了」。
下了橋回到旅館,發現人人都在談地震,才知道剛才搖吊橋的,竟是「地牛」惡作劇,打電話回去,德國的家人知道他們還活著,握著聽筒泣不成聲,這才發現事態嚴重,回房間看CNN電視報導,總算後知後覺開始發抖害怕,「三三一」將成德國記者台灣之行永生難忘的記憶,六點八級的地震畢竟不是每個德國人碰得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