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中求希望---瑪兒卡的故事
張筱雲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說裡的主角瑪兒卡•麥依(Malka
Mai)仍活在人間,住在以色列。一九九六年,作者前往當地與她會面,事隔半個多世紀,提起這件傷痕烙印,瑪兒卡仍如驚弓之鳥無法克服難言的恐懼,五十多年來刻意遺忘的可怕記憶被挖出來,雖然不願回首,但在作者耐心追問下,還是慢慢道出這段一生永難磨滅的傷痛。
二次大戰期間,猶太籍女醫生漢娜帶著兩個女兒米娜、瑪兒卡住在波蘭和匈牙利邊境小城拉渥撤納(Lawoczne),一九四三年,德軍清除猶太人的工作進入當地,三個人只好拋棄家園慌張逃命。半路上中遇見和其他逃難的猶太人,於是共同結伴一起徒步往匈牙利方向。途中,有一頭美麗金色長辮子的瑪兒卡不幸生病,怕她體弱禁不起顛沛流離的折騰,女醫生作了一個痛苦的狠心決定,把女兒暫時留在農夫家裡,漢娜自己和大女兒繼續逃往匈牙利,等瑪兒卡痊癒後再想辦法讓瑪兒卡過來會合。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久瑪兒卡被德軍發現送入猶太人集中管理區,突然間,一向被捧在掌心的小公主失去屏障,必須獨自面對飢餓、寒冷、絕望和孤獨,最可怕的是,活在永無止盡的恐懼中。冷酷的現實蹂躪下,七歲小女孩發展出一套她自己都無法相信的生存之道。杜絕對母親的思念便屬於其中之一。瑪兒卡卻不知道,平安逃到布達佩斯的母親,一直焦急地想盡辦法尋找她的蹤影。最後,甚至不惜冒險回到波蘭,希望能救出瑪兒卡。
其實,控訴納粹政權的作品罄竹難書,例如世人耳熟能詳的《安妮的日記》,或拍成電影的辛特勒的名單等,從安妮到瑪兒卡,她們只是時代悲劇的犧牲者之一,數百萬人無聲的死去,由於太沈重,人們通常不願多想,或只換來一聲輕嘆。死者已矣,活下去的人有義務提醒大家戰爭的愚蠢和殘忍,然而,活在太平盛世的人通常很難想像,所以,這時候需要透過作家生動的筆觸發揮影響力。《瑪兒卡•麥依》便屬其中上乘佳作,作者如實描述,不必誇張、宣染、譴責,便可以讓讀者身臨其境,想像七歲小女孩孤伶伶在恐怖的人間地獄中的心靈飽受摧殘的情況,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在絕望中不放棄希望。
一九四○年生於德國中部達姆城的作者蜜爾楊.培瑟勒,未完成大學學業,在慕尼黑換過幾個工作以後,曾到以色列集體農莊
(Kibbuz) 住了一年,又返回德國,期間結婚,三個女兒陸續誕生。和丈夫離婚後,蜜爾楊.培瑟勒為了生活從事多種行業,包括翻譯希伯來文,並曾經營一間牛仔服飾店長達八年之久。
一九八○年開始創作,成果驚人,她的小説《帶苦味的巧克力》(“Bitterschokolade”)榮獲「奧登布爾格青少年文學獎
」(Oldenburger
Jugendpreis),接著,《踉蹌的腳步》(“Stolperschritte”)又得「蘇黎世兒童圖書獎」(Zuercher
Kinderbuchpreis “La
vache qui lit”)。另外,她的翻譯作品同樣優秀,獲一九九四年「德語青少年文學獎」
(“Deutschen
Jugendliteraturpreises”)。
她的小説
《當幸福到來時,必須騰出空位》(“Wenn
das Glueck kommt, muss man ihm einen Stuhl hinstellen”)於一九九五年同時獲「德語青少年文學獎」和「蘇黎世兒童圖書獎」。
文學獎的常客培瑟勒女士,名列德語區當前最受歡迎的青少年文學小說家之一,這本《瑪兒卡•麥依》不僅獲頒「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又得到瑞士「蘇黎世青少年文學特優獎」,在世界最大的亞馬遜網站書店無論大人、青少年,讀者紛紛大力推薦給予五顆星評價。
附註﹕
書名:《瑪兒卡.麥依》(Malka
Mai)
作者:蜜爾楊.培瑟勒(Mirjam
Pressler)
出版社:貝爾茲出版社(
Belz & Gelberg Verlag,328頁)
原文:德文
文體:青少年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