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如何看待財富和幸福
朱易
“財富能否帶來幸福”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俗語雲“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說明沒有人認為財富一定可以帶來幸福,但大家都認為沒有財富就會不幸福。
現在連與枯燥數字打交道的經濟學家也加入了這個軟性的話題的探討,有意思的是這些嚴謹的學者研討後的結論竟與相傳已久的俗語不謀而合。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錢是可以帶來一些幸福,但隨著財富的增加,幸福感反而下降。而實際上,確實有許多百萬富翁的生活并不幸福。英國的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
(Andrew Oswald)指出,研究表明金錢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性,但是人們更關注于他們的相對收入。即他們發現別人賺得比自己多時,心中立即不快樂。有時候收入即使不高,但卻高過周圍的人,也可以帶來幸福感。當然如果沒有財富的人一定會是不幸福的人。大部分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工作,是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結果顯示,即使過去的25年,西方人的收入大幅增加,但幸福感并沒有相應增加。
經濟學家之所以對“財富能否帶來幸福”這個軟性題目有興趣,并不是出于社會責任感,而是為了驗證經濟學家的一個基本命題:
經濟行為以利益最大值為目的。轉換到人的身上就是﹕人的行為準則是獲得自身的最大益處。換句話說經濟學家們認為人的行為模式等同于其它經濟行為模式。
但有上帝之形象的人類,應該不只是一個經濟動物。但現實是人的幸福感真的可以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更嚴重的是,這種正比關係可能被破壞。當人們發現自身的收入處于不公平的處境時更高,別人的收入提高,即使本身收入不薄,幸福感也會隨風而去。顯然只有公平之下,幸福才會隨財富增加。
奧斯瓦德的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如果突然獲得一大筆意外之財,接下來的一年,精神會處于高度的亢奮之中,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人熱衷于賭博。另一個結論,處于經濟衰退中的人更容易意志消沉。連工作還未丟掉的人也感覺不到幸福,即使別人已經失業,相比之下,有工作可做的人應該感到慶幸。
少數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丹尼.凱尼曼(Daniel
Kahneman)則持不同的看法。凱尼曼的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收入增加時,他就會渴望更高的收入,而這種渴望帶來更大的不滿足感,因而就越感到不幸福。
研究結果還表明,由經濟差距引發的不幸福感覺,歐洲人比美國人嚴重,原因是美國人的生活形態的流動性。
華人社區中亦有此類現象。有些新移民悶悶不樂的原因不是收入不好,而是不象在母國時生活舒適,社會地位高。更多的新移民卻受益于美國社會的開發性,脫離開原母國的生活模式,反而獲得更多的滿足感覺。當然當有全新的價值觀取代傳統的價值觀時,會比世人更感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