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與歷史記憶
丁果
現在的時代,正是網路的時代。雖然風險基金投入的熱潮稍有退燒,但是,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卻在快速增加。網上交友,網上談心,網上評論,沒有限制,沒有框框,也不須付太大的責任,想什麼說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網路給現代都市人的心靈釋放,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實際上,網路上的溝通,是理解現在這個世界的最佳途徑。網路上的評論,也打破了以前由精英和學者壟斷社會解釋權乃至歷史解釋權的“專利”。個人的歷史,尤其是個人的心靈史,正在豐富現代社會的閱讀範疇,或許,這正是上帝給予人類的一種自然平衡,因為高科技帶來的現代化或者說後現代化,使人類生活的內容越來越同一化。我擔心的是,網上的世界,來得太快,消失得也太快,如何作為豐富多元的“歷史文獻”留傳下去,會是一個問題。
或許有人說,“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未來的人們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閱讀“歷史的記憶”。這樣說有點可怕,如果沒有歷史的記憶,人類怎麼可能積累知識?怎麼可能吸取錯誤的教訓?事實上,我們加拿大華人現在就面臨一個如何對待歷史的難題,大家為此討論得熱火朝天,卻沒有形成共識。那就是一個人權組織已經為一百年前針對華人的人頭稅措施,告上法庭,要求執政黨代表國家向華人道歉,並對受害者的後代進行賠償。一百多年前,華人來加拿大參加淘金潮,然後是修鐵路,完成這些艱巨的建設後,當時的白人主流社會就開始了步步升級的排華政策。在一八八八年至一九二三年,加拿大政府對華人征收“人頭稅”,金額也從五十元上升到五百元,三十八年期間總共向八萬一千名中國移民征收二千三百萬元的“人頭稅”,這筆錢至一九八八年,已經升值到十二億元。二三年“人頭稅”取消後,又實行“排華法”,一直到戰後的四七年廢止。
主張國家道歉和賠償的人認為,從人權角度出發來看,這樣的“種族歧視”當然是加拿大歷史的“污點”,因為“人頭稅”,許多華人不堪負擔,長期家庭離散,蒙受精神的巨大創痛,國家有責任來清算這段歷史。但是,反對者認為,雖然“人頭稅”只針對華人,確實有歧視,但是,加拿大畢竟給在大陸無法生存的一部分華人提供了新的生存之地,而蒙受“人頭稅”的華裔後代,現在在加國都有很好的發展,所以國家不必賠償。事實上,主流社會不少人也反對華人索賠的運動。我想,大家在理性和邏輯的層面追溯歷史,觀點不同的說法都有道理。而且,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當事人的後代都是從現在的立場來回望歷史,探討先輩的感情感受,這種歷史的還原,自然摻雜許多非當時歷史的成分。如果,當時的先僑,能夠詳細地記載他們個人的歷史,個人在大時代沉浮的痛苦心靈史,成為今天重評過去歷史的真實參考,那其震撼力和說服力將是無與倫比的。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先人。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提醒自己,活在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活在兩種甚至多種文化環境沖突和融合的北美,我們應該大大地書寫個人的歷史,個人的心靈史,為我們的後代將來還原今天的歷史時,提供最真實的參考。我相信,豐富歷史的記憶,對一個民族或者個人的成長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家都說,今天人民是“頭家”,那今天的歷史也不應該只是總統名人的歷史,歷史的解釋權也不應該僅僅掌握在一小部分精英手中。
拿起筆來,為歷史留下你我的紀錄,為明天留下今天真實的記憶。 |